記者:宦建新
丁列明高舉起“貝達藥業”自主創新的大旗,自主研發成功我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旗幟下集聚著一支優秀的創新團隊,正在開拓國內外市場。做中國人自己的抗癌藥,讓更多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是“貝達藥業”生生不息的追求……
--題記
這是一顆園狀紅褐色藥片。
正是這個小精靈,成為肺癌患者生存的希望。
第一個使用的患者是一個其他腫瘤藥物治療失敗的晚期肺癌病人,用后第一個星期癥狀明顯改善,一個月后腫瘤明顯縮小,開始下床走動……截至2013年底,全國累計約3萬名晚期肺癌病人使用凱美納,服用6個月后享受終身免費用藥的患者7175人。
一粒藥,包含著故事,也包含著歷史。
12年的創新歷史,展示的是一次改變中國制藥行業面貌的創新征程。2011年的夏天,生物制藥的火焰在“貝達藥業”點燃--
一種名叫“凱美納”的我國一類新藥的問世,帶來的不僅是“貝達藥業”的財富,對中國仿制藥的一種顛覆,更是百姓對治療肺癌的夢想。正因為如此,時任衛生部長陳竺動情地說:這是“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院士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從仿制到創新的歷史性轉折。
2月18日,浙江雪飄。科技日報記者迎春踏雪,走進杭州余杭區探訪“貝達藥業”。
丁列明對企業有著敬畏之心。
正因為如此,他在自主創新中尊重企業的發展規律,把創新融入其中,不斷深化對企業的認識,對創新理念的認識,不斷激發出創新活力。
早期的“貝達藥業”是什么?
丁列明說:“是一種創新的精神,是一種耐著住寂寞的意志和堅守”。
研制新藥難,研制一類新藥難上難。而丁列明和他的團隊正是憑著創新的精神,10年創新歷練,不曾退卻,始終堅守……“凱美納”成為丁列明和“貝達藥業”研發創新的一個生動注解。
早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醫科大學),后留學美國,在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2002年7月,懷揣著“做中國人自己的抗癌藥”的夢想,丁列明和他的創業伙伴王印祥博士從美國回來創辦了“貝達藥業”,開始了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的研發。從分子、細胞水平的化合物篩選到動物腫瘤模型的藥效驗證,從化合物放大合成到動物體內藥代動力學研究和安全性評價……他們在探索中潛行。
“初創期,我們克服了很多的困難。當時條件很差,在北京租了實驗室和設備進行裸鼠試驗。這種裸鼠沒有免疫力,我們把人的腫瘤移到老鼠身上,進行藥物治療試驗。”
“研發最難的是設計、合成并篩選出有效的化合物,進行療效、安全性驗證……”
試驗、建立、推翻、再建立……在驚喜與沮喪的交織中,丁列明團隊用了三年時間,克服了無數的技術難關,終于找到了一個穩定、療效好、安全性好的候選藥物化合物。
“隨后,要展開多次的臨床前研究,就需要大量化合物,但一時放大不出來。記得我們前后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僅成本就上百萬,經歷多次失敗,當時我們壓力很大。”
面對困難,頂住壓力,他們找出原因再試驗,重新設計路線,解決一個個困難,終于合成出足夠的量,去做下一步的研究。
2005年10月,他們完成了鹽酸埃克替尼的動物試驗,即臨床前研究。
“為了盡快獲得臨床試驗許可,我給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寫信求助。”丁列明說,習近平很快給予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幫助協調。2006年6月份我們終于獲得臨床試驗的批文。
臨床一期主要是觀察藥物的安全性,需要劑量爬坡;二期在病人身上進行療效和治療劑量探索。2008年,凱美納進入Ⅲ期臨床研究,選擇了易瑞沙做頭對頭雙盲比較試驗。從全國27個醫院選400個晚期病人,其中200個服用“凱美納”,200個服用當時市場上最好的抗肺癌藥,一顆價格高達550元,光買對照藥就要2600萬元。
然而,此時企業卻遇到前所未有的財務困難。為完成Ⅰ、Ⅱ期臨床研究,早已債臺高筑。為啟動III期臨床和生產基地建設,需增加8000多萬的投資。但此時,金融危機來了,公司陷入困境。丁列明和創業團隊成員抵押了所住的房子、賤賣了股票,但湊的錢只夠支付銀行利息,研究的錢卻無從著落。此時,余杭區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給予1500萬元的支持。
2010年6月15日,當傳來治療組的療效和安全性都高于對照組時,丁列明情不自禁,很少喝酒的他和同事在西湖邊都喝醉了……
2011年8月12日,是一個書寫“貝達藥業”歷史的日子。這一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凱美納”成果發布會……
在國外,研發一個一類新藥的投入是15億美元,而“貝達藥業”(在國內市場)僅1.5億人民幣;在國外,研發的時間一般在13年左右,而“貝達藥業”用了10年的時間。
“貝達藥業”創造了中國制藥行業的一個奇跡。
丁列明說,奇跡只是個過程,堅守才有結果。
10年出一藥。“凱美納”橫空出世。
此時丁列明眼里的“貝達藥業”:“是一面旗幟。我們的創新無止境,引領更重要。”
丁列明的底氣很大程度上在于“凱美納”為世界所關注。
2012年,凱美納被列入美國權威機構發布的新藥研發年度報告,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機構認可的中國創制新藥。2013年8月13日,凱美納Ⅲ期臨床試驗結果全文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The Lancet Oncology》(《柳葉刀-腫瘤學》)上,這是該雜志第一次發表中國研發新藥的臨床研究。該雜志同時刊發編者按,稱其為“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抗癌藥,開創了中國抗腫瘤藥物研制的先河,是腫瘤治療的一個里程碑。凱美納還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頒發的“專利金獎”。
“貝達藥業”成為中國生物制藥領域一面旗幟。
旗幟意味著創新無止境。目前企業啟動在研新藥項目20多個,其中1.1類國家新藥9項,都是針對發病率高、對健康影響大的疾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艾滋病等。2013年底,繼埃克替尼后的又一1.1類新藥向國家藥監總局提交臨床申請。
旗幟的作用,更在于引領和集聚人才,攀登新的高地。丁列明說,全球一批優秀人才正在向“貝達藥業”集聚。
今天,在“貝達藥業”創新的國家“千人計劃”就有5人。其中,丁列明兼首席執行官,王印祥兼首席科學家,負責新產品研發和戰略合作、譚芬來兼研發中心主任、朱凌宇負責戰略合作、胡邵京首席化學家……一個企業擁有國家“千人計劃”5人,形成一個頂尖的創新團隊,這就是“貝達藥業”的實力。
在旗幟感召下,人才紛至沓來。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博士在發給丁列明的短信中說:我是丁兆年, 目前在美國一家醫藥公司工作。我愿意和貝達集團進一步探討中遠期產品開發……
目前,在“貝達藥業”520多人的團隊中,本科以上占61.5%,平均年齡32歲。
在丁列明看來,創新的過程必然伴隨著企業體制機制的創新。
今天的“貝達藥業”,在丁列明眼里“是一種探索,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貝達藥業”的發展驗證了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觀點: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研發中不斷改革體制和機制,讓生產關系及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貝達藥業”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保障。
初創期,“貝達藥業”以研發為主時,公司的體制是研發型,一切以研發為中心,在北京沒有自己的研發中心。2006年研發成功進入臨床后,公司“遷都”余杭,建新廠房8000平方米研發和生產,轉型為產業化公司,研發總部仍在北京,在余杭進行產業化。2011年后,貝達逐步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制藥企業。2013年6月企業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年底,147畝新生產基地破土動工。
從研發、產業化到經營,新的生產關系有力地促進了“貝達藥業”的發展。丁列明說,現在,我們不僅是研發,產業化,而且要加大資本經營、國際合作。
2013年,他們與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企業美國安進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在杭州建立合資公司,把治療結直腸癌的新藥帕妥木單抗引入中國,共同完成臨床研究和上市申報,讓中國結直腸癌患者能用上這一新的靶向抗癌藥。
凱美納研發成功后,成果推廣應用成為丁列明的重點工作之一。原來進口藥一統天下的浙江,凱美納上市一年后就搶占了60%的市場份額。丁列明說:“凱美納雖已經進入浙江醫保,但在市場準入上目前依然存在招標難、進院難、推廣難的問題。我們將推動凱美納盡快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和新農合。”
此刻,企業體制機制創新又擺在了面前。丁列明說:“創新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市場銷售也是一種創新。我們不但要把科學做好,更要把市場做活。”
“你現在最想大的愿望是什么?”
丁列明充滿信心地說:“成為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制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