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醫保、醫療的銜接與正在爬坡的醫藥創新產業格局仍存在兼容性問題,國家衛生主管部門仍然缺少符合創新藥特點的績效考核指標、臨床合理用藥指南。”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建議,通過制度措施疏通創新藥進入醫療機構的關鍵堵點。
針對創新藥入院難的突出問題,丁列明分析:“受藥品上市后評價不完善,藥事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等因素限制,部分創新藥在納入醫保目錄后入院率仍然很低。”
據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2022年2月對會員單位創新藥入院情況的統計結果顯示,2018年以來獲批上市并通過國家談判已納入醫保目錄的創新藥有14款,在其臨床試驗牽頭單位的平均入院率為42.9%,在其臨床試驗參與單位的平均入院率為41.9%。
對此,丁列明建議,首先應建立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三藥”外部聯動機制。藥品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提高藥品審評與臨床需求程度之間的關聯度,在此基礎上建立與醫保談判和醫療機構臨床使用的緊密銜接機制,減少中間重復審評造成的臨床用藥滯后,力爭做到“隨批隨談隨用”。加強三大環節藥品相關信息的實時共享和深入挖掘分析,為“三藥”聯動發揮積極作用。
“還要建立符合創新藥特點的醫療機構績效考核指標。”丁列明建議,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政策,允許醫療機構設立單獨的創新藥目錄,建立創新藥獨立的考核體系,不受現有藥占比、次均費用等傳統指標限制,使廣大患者能夠盡快分享到科技發展成果,滿足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除此之外,規范藥品上市后研究也同樣重要。丁列明建議,由國家醫學中心或研究型醫療機構牽頭依托國家大數據平臺,針對創新藥開展上市后臨床研究和真實世界研究,通過擴大樣本量不斷更新臨床使用指南和指導原則,推動合理用藥。
還應當建立國家層面的藥物政策和基本藥物政策,統籌醫藥協調發展。“當前,我國迫切需要一個可落地的、貫穿全鏈條的國家藥物政策及國家基本藥物政策,統籌資源配置和政策協調,”丁列明說,“進一步激活醫藥創新各要素,全面疏通藥品研發、藥品審評、藥品支付、藥品使用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本土醫藥創新能力、完善醫藥創新生態環境,保障人民健康和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
最后要落實醫療機構主體責任。他表示,醫療機構始終是藥品臨床合理使用的第一責任人和供藥主渠道。“在大量零售藥店的管理和監管尚未體系化、規范化的前提下,建議進一步壓實醫療機構主體地位,督促醫療機構及時統籌召開藥事會,對談判藥品‘應配盡配’。”丁列明說,應尊重藥學專業技術服務,積極落實藥學服務成本補償,以調動藥師積極性,促進藥事服務專業化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