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杭州市臨平區的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園區,“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做好藥,讓老百姓活得更好)被鐫刻在大樓醒目處,這是貝達的使命,也是高婭琴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款藥物從研發、臨床試驗到注冊上市,需要上百道程序,高婭琴要做的是把好質檢關,這關乎企業信譽,更關乎群眾的生命健康。在貝達從業12年,高婭琴參與檢驗的物料過萬份,核對的數據達數十萬組,準確率與及時率均達到百分百,用一顆匠心實現了零差錯。
熟悉高婭琴的同事都說高工有兩副面孔,生活中,她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可一走進實驗室便不茍言笑,眼神也變得格外敏銳,“質量檢驗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必須跟繡花一樣。”工作時,高婭琴心里總是繃著一根弦,特別較真。
去年,一批藥品出廠前質檢時,檢測儀器顯示一項數據異常,這種情況此前從未出現過。質檢不過關就意味著這批幾百公斤的藥品將全部無法投入市場,影響的不僅是企業的經營效益,而且長期服用此類藥品的患者將面臨“藥荒”。
然而,檢測儀器只能顯示出了什么問題,至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需要像偵探破案一樣去查明。人員、設備、原材料、制造方法、制造環境……一個多月時間,高婭琴帶領團隊對每一個生產環節逐一排查,鎖定了真相——質檢中不慎摻入雜質,導致數據異常,藥品自身質量不存在任何問題。最終這批藥品如期投入市場,確保患者購買的每一粒藥都是放心藥。
從事藥品質檢工作后,高婭琴換上白大褂,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都“裝”在實驗室,10多年來,每天與瓶瓶罐罐的藥劑和冷冰冰的機器打交道,埋頭質檢崗位深耕精細又瑣碎的檢測工作,在旁人眼里十分枯燥,她卻干得津津有味。她常說,作為黨員和醫藥人,要有一份家國情懷,這也正是她的“源動力”。
當國內創新藥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絕大部分藥企都在做仿制藥時,高婭琴所在企業研發的第一款藥品就是中國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如果能研發成功,這項創新成果將打破進口藥對中國市場的壟斷,讓中國的老百姓能夠吃得起安全放心、療效高的好藥。“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高婭琴說。
自主創新的道路并不輕松,高婭琴還記得剛到企業時,質檢部門只有七個人,重要的檢測設備只有兩臺,實驗室條件也相對簡陋。“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干事創業的熱情都很高。”同事們說,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高工總是發揮黨員表率,爭著搶著干。有一次,為了不耽誤研發進度,高婭琴在實驗室里連軸轉了兩個多月,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檢測工作。
2011年,鹽酸埃克替尼成功獲批上市,填補了我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的空白,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有高婭琴的付出,更讓她欣慰的是,這款創新藥讓無數家庭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去年有位罹患肺癌的老人專門給企業送來感謝信,她在信里說,這款藥緩解了病痛,免費用藥項目使得像她一樣的低收入家庭患者有幸接受先進科學治療。“每次看到患者臉上綻放出的笑容,我就覺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高婭琴說。
近年來,高婭琴還參與了國內首個針對肺癌ALK靶點的抑制劑鹽酸恩沙替尼等一大批重磅創新藥的研發,她先后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工匠”培養對象等一系列榮譽。一份榮譽,一份責任,得知自己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高婭琴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大會還未開幕,高婭琴早已進入新角色,立足本職工作的同時走訪調研醫藥行業,聽取大家對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意見與建議,并通過企業黨群服務驛站,聯絡所在片區的企業和社區,把群眾的心聲和訴求一字一句寫在筆記本上。“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為未來的美好生活獻計出力。”高婭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