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貝達是一個大家庭,來自五湖四海的家庭成員,為了實現共同的創新創業夢,奉獻著智慧與汗水,鑄就著一個個輝煌。為全方位展示貝達人的風采,激發全員創先爭優活力,我們將在公司內刊、網站和微信等平臺,開辟“擁抱貝達、放飛夢想”專欄,重點報道各部門、各工作小組的優秀事跡和感人故事,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貝達、融入貝達,為實現“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制藥企業”戰略愿景不懈奮斗。
丁列明博士為研發中心頒獎
夜幕降臨,位于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工大軟件園一片寂靜,而29號樓卻仍然燈火通明。
這里就是公司北京新藥研發中心,自愿加班的研發團隊仍在忙碌著,有的在實驗室進行試驗,有的在電腦前分析數據……
這種“不問貝達能為我做什么,只問我能為貝達做什么”的高度認識與行動自覺,源自公司自上而下的人文關懷。
自主研發,作為貝達藥業的“三駕馬車”之一。如何讓這駕馬車在公司的發展之路上跑出加速度?公司副總裁兼研發中心主任王家炳博士一直在思考:“研發中心與杭州總部相隔甚遠,如何把董事長兼CEO丁列明博士的重視與關愛,更好地轉化為員工干事創業激情與動力?”
經過1年多的實踐,研發中心正悄然發生著各種變化。
文化聚人心
走進研發中心大門,一幅貼在走廊的勵志墻貼格外醒目,上面有14個大字:“人在一起叫聚會,心在一起叫團隊”。照片右側,張貼著當月生日員工的名單,左側是員工活動照片集錦。不僅如此,一樓還配備了微波爐、烤箱、咖啡機等生活設備,以便員工加班之用。咋一看,這里儼然是個家。
勵志墻和生日名單格外溫馨
“文化最能凝心聚力。企業既是工作的地方又是一個大家庭,公司為員工營造家一樣的文化,員工就會像愛家一樣愛公司,也會更加安心工作、用心創新。”王家炳博士說,因此,研發中心提出要通過打造“家文化”、營造企業情,最大限度地讓員工愉快地工作,進一步釋放自身潛能,把個人價值有機地融入到公司發展目標之中,為騰飛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細微之處見關懷,貼心服務暖人心。藥理室主管韓英瑞進入公司3年來,座位一直在動物室門口,天天聞著動物身上的異味上班。去年,行政部門發現這一情況后,馬上請人在動物房和辦公區中間加裝了一道玻璃門,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合成室主管付邦記得,由于空調設備老化、加之出風口位置不科學,他們在合成室內工作時經常大汗淋漓。王家炳博士得知后,不僅馬上協調空調改裝事宜,還別出心裁地對工作服進行了改進,將原工作服背后裁剪掉一大片,替換為透氣的紗布,悶熱的問題迎刃而解……
不僅如此,研發中心四處充滿著家的溫暖和人文關懷氣息:每一天,行政部的同事早到半小時,提前為研發人員更好地投入工作做好服務;每個月,利用休息時間組織一次集體生日,讓大家一起陪壽星慶祝;每層樓,設有員工風采區,張貼大家工作和生活中的照片……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打動的是員工的心、拴住的是大家的心。
面對同事的感激,王家炳博士笑著說,這一切都是公司發展壯大賦予我們的,他只是公司關懷的傳遞者。同樣讓他感動的是,公司對研發中心有求必應:當研發中心遇到難題時,丁列明博士專程前來加油鼓勁,為大家指明前進的方向;為解決審批不方便等問題,公司及時為研發中心開通OA系統,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因此,他既是懷著對新藥研發的熱愛在工作,又是懷著對公司關懷的感恩和對同事敬業的感動在奮斗。
溫馨的集體生日Party
協同提效率
如果說,是家一般溫暖把大家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的話,那么,部門間的密切協同則進一步提高了研發效率。
今年3月11日,公司首次舉行研發項目頒獎大會,重獎BPI-17000研究項目取得階段研究成果,丁列明博士專門為團隊頒獎,鼓勵大家再接再厲。該項目在短短的6個多月,就獲得突破性進展,就是部門協同作戰的生動實踐。項目負責人徐曉峰博士說,該項目于2015年6月立項,去年8月得到BPI-17157為代表的化合物,但由于其穩定性差,項目研究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如何在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時候,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家炳博士和研發團隊開始了新的頭腦風暴,并打算設計16種新化合物通式進行分析、合成。但是,上次這個化合物的篩選足足用了1年多時間,如果再按這個速度的話,勢必影響新藥研發進度。
“一個團隊的力量遠大于一個人的力量,只要把個人的愿望和團隊的目標結合起來,就能產生1+1〉2的效果。”王家炳博士的內心比其他人更迫切,為提高研發效率,研發中心創新地實行扁平化管理,除王家炳博士外的其他研發人員均沉到實驗室,還打破部門設置,成立由合成、多肽、藥理、分析、制劑、QA、知識產權等8個部門組成的項目組,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去年8月底以來,項目組成員各司其職,研發流程由“串聯”變為“并聯”,化學合成、激酶篩選、細胞測試等工作幾乎同步展開,知識產權部則加班加點,對16種新化合物通式進行專利檢索和侵權風險分析,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著。
改進后的工作服透氣又舒服
半年多來,研發中心各部門從過去的“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升華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大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凝成一股繩。徐曉峰博士說,有時候,上午合成部還在做純化工作,下午藥理部已經做好動物試驗的準備了。正是各部門的精誠團結、通力協作,該項目于今年2月取得突破性進展,篩選出BPI-17213作為候選化合物加以推進。目前,研發中心的在研項目,均以項目組的形式高效推進著。
用心出成績
在研發中心,很多人心里只有上班時間,經常忘記下班時間,自愿加班是一種常態。
“和其他工作不同,新藥研發不可能到了下班時間就暫時放下,而且很多實驗過了夜就得從頭再來。這就需要大家更加專注和用心地工作,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的事。”合成室經理劉湘永,作為一名老員工深有感觸。去年以來,伴隨著研發項目的持續增加,他越來越感覺時間不夠用。也正因如此,王家炳博士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在北京,每晚六七點都會去各個樓層看看,慰問加班人員。
劉湘永說,去年6月,BPI-3016項目組為了能盡快純化出60克目標化合物,全體組員起早貪黑,在兩個月內即完成了純化任務。而在過去,純化60克化合物一般需要半年時間。讓他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為了等實驗結果,大家一直堅持到凌晨1時許才下班。當大家拿到結果時,所有的疲憊與辛苦都伴隨著成功的喜悅煙消云散。“公司對我們如家人一般,我們多做一點也是理所當然的。”劉湘永激動地說,也正因如此,大家都把工作當事業來做,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同時,大家也深刻認識到,只有用心把公司這個“家”經營得更好,每個人的明天才會更好。
在研發中心,愛崗敬業、用心工作是每個人的生動寫照。藥理室的鹿思思,加入公司已經5年,一直沒來過杭州,原本想趁公司今年初舉行大團圓的機會來總部看看,但是她參與的BPI-18000項目必須趕在春節前完成藥效試驗,否則會因為過了春節長假后就得重新培養細胞,影響項目推進速度,便主動留在北京繼續做試驗。正是她和大家的敬業與奉獻,該項目在春節長假前一天如期拿到了藥效試驗結果,為后續化合物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據。知識產權室的蘇艷桃,不僅經常加班加點工作,還潛心鉆研,不斷探尋新的工作方式,成功推測出多項分子結構,為新藥研發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技術支持。這樣用心工作的同事,在分析室、制劑室、QA室和知識產權部等部門還有很多……去年以來,研發中心已有4人被公司評為“貝達之匠”。
研發中心溫暖如家
人心齊、泰山移。近1年多來,研發中心新立項11個新藥項目,多個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王家炳博士說,企業文化就像一個大磁場,緊緊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迸發出無窮的力量。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一定會研制開發出更多像“鹽酸埃克替尼”一樣造福于民的好藥,早日實現“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制藥企業”的戰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