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華腫瘤雜志》發布了《恩沙替尼治療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共識》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及恩沙替尼治療漸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共識制定顧問專家組共同撰寫。
《共識》基于中國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現狀及臨床實際需求進行編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發生率為3%~7%。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比較,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更易獲得長期生存,因此被稱為鉆石突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ALK-TKI已經有三代藥物。中國已獲批的ALK-TKI第一代藥物為克唑替尼,第二代藥物為阿來替尼、塞瑞替尼、恩沙替尼、布格替尼。恩沙替尼為中國自主原研的ALK-TKI,其療效與阿來替尼相似,耐受性表現為一過性皮疹,從患者長期生存的角度而言,順應性更好。
恩沙替尼引起的皮疹表現與其他ALK-TKI藥物不同,為了便于臨床應用和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在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專家收集匯總了恩沙替尼常見的不良反應,并結合臨床實踐制定了明確的不良分級及具體處理方案,以期為臨床醫師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這對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新藥更加科學合理應用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也便于臨床醫生在個體化精準診療過程中更加科學嚴謹地評估藥物的療效與風險提供了更多參考。
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抗腫瘤藥物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恩沙替尼作為ALK靶點的第一個自主原研新藥,突破進口藥的壟斷,是治療ALK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不二選擇。針對新藥的獨特之處給予臨床醫師科學合理的指導建議,有助于臨床醫師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方案,在精準醫學時代下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診療。
專家名單
專家組組長
張力(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內科)
共識執筆人
楊云鵬(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內科)
共識制定專家組成員(按姓氏漢語拼音字母排序)
白沖(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
倉順東(河南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操樂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常建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腫瘤內科)
陳建華(湖南省腫瘤醫院胸部內一科)
陳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胸部腫瘤科)
崔久嵬(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腫瘤中心腫瘤科)
丁翠敏(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呼吸內科)
范云(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方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二科)
馮繼鋒(江蘇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
高蓓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呼吸科)
胡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腫瘤學部)
黃鼎智(天津市腫瘤醫院肺部腫瘤內科)
焦順昌(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腫瘤內科)
李峻嶺(國家癌癥中心 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
李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劉俊峰(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胸外科)
劉倫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外科)
劉云鵬(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
劉曉晴(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肺部腫瘤內科)
宋勇(東部戰區總醫院呼吸內科)
束永前(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王孟昭(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伍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楊云鵬(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內科)
葉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
于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
張力(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內科)
張樹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內科)
張沂平(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鄭振東(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腫瘤科)
趙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一科)
趙艷秋(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呼吸內科)
鐘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周承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科)
周建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
莊武(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二十六區)
《中華腫瘤雜志》
《中華腫瘤雜志》創刊于1979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中文腫瘤學學術期刊。《中華腫瘤雜志》是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級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以廣大腫瘤學醫師和科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