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精神與制造業革命”為主題,300余位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人士匯聚一堂。董事長丁列明博士應邀出席并參與論壇討論發言。
會議開始,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鐵農宣布開幕,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致辭。隨后,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分別做主旨演講。
本屆論壇共設四場高端對話,第一場高端對話主題為“如何打造國家級科創中心”。董事長丁列明博士與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上海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張新國、中國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胥和平就此主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丁博士在對話中表示,經過團隊十年艱苦努力,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產品上市到現在四年時間,約有八萬多晚期肺癌病人使用,療效和安全性都很好,市場占有率已經超越了同類進口產品。但是,在市場準入、國家采購等方面,依舊有很多政策瓶頸,嚴重影響其成果的更好轉化和應用。就是說,從產品上市到病人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很長,與國外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如2013年底美國上市的一治療丙肝新藥索非布韋,2014年銷售100多億美金,2015年就做到200多億美金。我們曾經設想,就這一個品種放到中國會有怎樣的現象,說實話,做到零頭都不可能。
以下為丁博士講話實錄
貝達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科技型創新企業。我剛才聽中關村楊主任提到,園區發展應強調企業為主體作用,我聽了很溫暖。我們企業也在高新產業園區(杭州余杭),高新園區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園區內的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為什么中關村那么成功,就是因為里面成功的企業多。我們是做醫藥創新的,今年是醫藥創新的大年,因為我們中國科技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就落在生物醫藥,即中國研發的青蒿素,給醫藥界帶來莫大的鼓舞。2002年我們這個團隊從美國回來,一直在做新藥的研發。大家都知道,特別在座的集聚很多生物醫藥企業的張江高新區葛主任很清楚,新藥創制是比較難的一件事,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與國外差距非常大。
我們經過差不多十年的努力,2011年終于做成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用于治療晚期肺癌。這個藥上市后,打破了進口藥的壟斷,以更優的價格,更好的性價比,讓中國的肺癌患者用上了自主研發的靶向藥。到現在為止,已有八萬多晚期肺癌病人使用。雖然全國經濟下行形勢很嚴峻,但我們每年還是以40-50%的速度增長,今年有望突破九個億的銷售。前不久E-藥經理人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列舉了近五年我們中國上市的創新藥,我們這個產品是遙遙領先的。43個品種中,2014年上1億銷售的也就是四個品種,而我們的凱美納銷售達7億,市場份額今年會超過了國外進口的競爭產品。這個產品越來越得到專家和病人的高度認可,也充分證明我們創新的魅力和價值。去年我們得到經濟周刊的創新榜樣獎,項目前后兩次得到國家專利金獎。這個非常不容易,因專利金獎拿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今年通過多輪專家答辯,入圍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前天新聞聯播已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通過了入圍的獎勵名單。這樣,凱美納有望成為中國第一個獲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化學藥。這對我們醫藥界是非常大鼓舞,特別是海外留學生,他們非常高興,我們終于在這個領域里面有所突破。
但是,在我們的創新過程中,的確碰到很多瓶頸,很多困難。剛才葛主任講了初創企業面臨的很多困難,我們深有感受,非常贊同。這里我特別講另外幾點,就是成果出來以后,市場準入的困境,包括國家采購。這里面,我們很多政策不配套,嚴重影響了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前面有嘉賓講了很多國外的經驗,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葛主任可能知道,2013年底,美國上市的新藥丙肝類藥,2014年銷售100多億美金,2015年做到200多億美金,市場進入非常快。就這個品種,我們曾經設想,如在中國上市會怎樣的。說實話,做到零頭都不可能。剛才也講到,43個品種里面,大部分年銷售僅幾千萬,甚至幾百萬,連投資的利息都不夠。原因就在我們的市場準入有很多瓶頸。前不久,《中國經濟周刊》有一個封面報道,做了個很形象的比喻:一個小孩出生了,但脖子上拴個鏈子,嚴重影響他的生長。這個鏈子完全是人為的,如我們創新藥進入市場所需的各地招標,進醫院,配送等流程。我們經常接到病人的電話,這個藥很好,但是醫院里買不到。因為那里還沒招標,還沒資格或條件進醫院。這最后一公里很長,有的地方得走5年或更長。還有國家采購,進醫保就更難。
剛才葛主任講到,習總書記去上海視察,去了做醫療器械的聯影集團。他當時就要求大醫院、公立醫院能夠多采購和使用國產醫療器械。我們深受鼓舞,覺得同樣要鼓勵多用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只要療效和安全性可比,價格有優勢。但實際情況令人憂心。經濟周刊的封面報道里提到,在中國的一個省份,在醫保招標談判過程中,入圍的都是進口藥,我們這個自主研發的、性價比更高的新藥連談判的機會都沒有。我們覺得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的配套政策存在嚴重的不協調和滯后。當然我們很高興看到一些改變,最近國家衛計委聯合15個部門啟動國家談判,我們的凱美納在參與談判的5個品種之中。在談判中,也充分顯現我們的優勢,因為我們非常愿意與國家一起努力,讓這樣創新品種更好地服務病人,惠及民生。
另外,就像前面楊主任提到的,要充分調動企業的創新動力。因為企業的確是創新主體,企業沒有創新動力,后續很難持續創新,園區發展也成空話。提升創新動力,除了前面講到的市場準入和國家采購外,還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和稅收優惠政策。在園區和地方,有不少給予稅收優惠,同時應在國家層面頂層設計稅收優惠,支持和鼓勵創新,特別是我們和國外差距比較大、與民生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做法。謝謝。